遵循古法,应时而作。盛夏三伏,湿热交织,正是绍兴黄酒制作酒药的关键时节。7月31日上午,古越龙山·沈永和第362代酒药接种仪式在古越龙山酿酒一厂举行。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健,绍兴市黄酒产业改革攻坚总专班负责人吕旦霖,古越龙山公司领导孙爱保、杨文龙、胡峰、潘良灿、蒋宏伟、刘剑、万龙、谢鹏等出席仪式,仪式由中国酿酒大师、古越龙山副总经理徐岳正主持。仪式上,轻工大国工匠、中国酿酒大师胡志明向王志新、张土根两位首席技工转交娘药。这一刻,362代的匠心谱系完成又一次庄重的接力。
01 什么是酒药?
362代不间断的奇迹
什么是酒药?酒药,是绍兴黄酒独有的糖化发酵剂,承载着丰富而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直接决定了冬酿黄酒的品质。酒药的制作精髓在于“陈药接种”——如同生命的繁衍,将上一代“娘药”中精挑细选出的优质菌种粉末,小心翼翼地撒到新一代酒药上。年复一年,通过匠人的严格选育和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那些最适合酿造顶级黄酒的优质微生物菌种得以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接种仪式上,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健现场解密酒药传承的科学密码:“古越龙山·沈永和酒药堪称世界酿酒技艺的奇迹!”因为古越龙山·沈永和酒药源于1664年(清康熙三年),历史最为悠久;古越龙山传承数百年的酒药制作技术,和现代经过精确研究得出的辣蓼草最佳添加量完全一致;绍兴独特环境生态加上酒药技艺代代传承,这种“人神共酿模式”共同保障酒药核心微生物世代相传;古越龙山·沈永和酒药中数百种微生物和谐共生,含有1762种风味物质,与黄酒风味合成代谢网络高度拟合。
02 什么是工匠?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今年古越龙山的接种仪式一改传统模式,让技工成为真正的主角,充分体现了以人才、工匠为中心的理念。在“工匠谈酒药”环节,古越龙山酿酒一厂首席技工王志新与90后技工田立锋、赵寅亮先后登台,分享制酒药的感悟。
“酒药是酿酒人的命根子!”拥有31年经验的王志新感慨道,“希望大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将这一技艺传承好、发扬好。”田立锋分享了他的经历:“酒药制作的那10天每天只能零零散散睡3、4个小时,5、6天后走路都发飘了。”赵寅亮则描绘了夏日酷暑中奔赴宁波精心挑选辣蓼草的场景,“汗水冲洗着被野草划破的伤口”,戏称“藿香正气水是辛苦后的庆功酒”。他分享了制作中24小时不间断守护菌种的过程,“每隔2小时就要起身检查菌种繁殖情况”,为保持清醒,“经常用冷水浇灌全身”。
支撑他们的是对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这一中华民族瑰宝的珍视与守护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决心。在老新两代工匠身上,千年黄酒的匠心精神得以鲜活传承,这坛“老酒”的未来充满希望。
03 什么是古越龙山?
不可模仿的底蕴传承
随后,中国酿酒大师徐岳正讲述酒药制作的各道工序。古越龙山始终恪守“三伏制酒药”的古训,严循拌粉、樁粉、搓粉、踏药、裁药、拣药、种药、摆药的古法制药工序。在大师的指导下,匠人们现场生动演绎了这些关键步骤。辣蓼草粉与早籼米粉的精准配比、樁粉力道的精妙拿捏、踏药压平后的均匀量裁……每一步都凝结着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绍兴独特的温湿度环境与古越龙山长达三个多世纪不间断选育形成的独特菌种组合,造就了古越龙山绍兴酒与众不同的风味基因。古越龙山每年举行酒药接种仪式,就是要确保这份独一无二的“微生物基因库”得以完整延续,也是对千年黄酒匠心的崇高礼赞。
仪式深刻印证了古越龙山传统工艺的“不可复制性”:中国黄酒中最古老的酒药传承,源自1664年、362代精心守护的独特微生物群落,那完整保留的东、中、西三路酒工艺体系(女儿红东路酒、沈永和中路酒、鉴湖西路酒),是任何实验室或速成工艺都无法复刻的生命密码。
同时,古越龙山还有基酒储备的“不可再生性”:古越龙山拥有全行业最大规模的手工酿造产能,占总产能的30%,一粒米历经222道工序、近280天光阴,方神奇般蜕变为一滴醇香美酒;古越龙山拥有世界总面积最大的酒库——古越龙山中央酒库,酒库中26万吨不同年份的老酒储备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足年库藏、保真年份,中央酒库为古越龙山构建难以复制的品质护城河,形成古越龙山高端化的竞争壁垒与品质保障。
而这一切,最终铸就了古越龙山中华国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1959年,古越龙山挑选500坛大坛酒运送北京,用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周恩来总理在庆典上举起的第一杯酒,就是绍兴黄酒;1988年,国家实行礼宾制度改革,古越龙山被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定为唯一国宴专用黄酒。这份荣耀一直持续至今,代表了国家对古越龙山品质、工艺与文化价值的认可。古越龙山,以对传统最深的敬畏、对品质最执着的坚守、对创新最积极的拥抱,持续定义着中国高端黄酒的标准,守护并传扬着这份流淌千年的民族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