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暑气蒸腾,会稽山传统酿造车间内灯火通明。甫一进门,浓郁的混合香气便扑面而来,与风扇运转的呼呼声交织,一场重要的传统仪式——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第283代酒药传承,正在这三伏酷暑中悄然进行。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第283代酒药传承
这独特香气的源头,来自工作台上一堆细腻的粉末。“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稽山研发总工程师——潘兴祥,这位与黄酒相伴四十余载的匠人,正目光专注地指导着酿酒师傅们。他们奋力将辣蓼草粉、早籼米粉与清冽的鉴湖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揉匀,动作宛如和面。但这可不是普通的面粉,制作酒药的第一步,便是将这三种原料混合均匀,再经八十八锤的反复捣敲,使其充分融合。
▌会稽山第283代酒药传承现场
捣制完成后,师傅们将原料仔细过筛,确保颗粒均匀细腻。接着,他们将筛好的粉料摊平、划刀、裁切定型。关键的一步紧随其后——潘兴祥大师亲自示范,将定型的酒药雏形,与珍贵的上一代酒药母体进行轻触“接种”。 这看似简单的触碰,承载着厚重的传承,让蕴含其中的丰富微生物菌群得以在代际间延续。
▌会稽山第283代酒药传承现场
随后,这些承载着生命密码的酒药雏形被小心地移入酒缸。此时,正是三伏酷暑发挥威力的时刻。缸内环境被精心调控,温度维持在三十六七度,并保持适宜湿度。在这天然的“温室”中,微生物迅速苏醒、繁衍,酒药的生命由此蓬勃诞生。
▌会稽山第283代酒药传承现场
整个发酵期,酿酒师傅需每日悉心守护,观察酒药状态,精细调节温湿度,确保菌群活力充沛。充分发酵后,酒药表面悄然覆上一层洁白的菌丝,并散发出标志性的独特芬芳——这宣告了酒药的成功孕育。 此时,新生的酒药被取出,在阳光下晾晒至完全干燥,储存备用,为后续酿造绍兴黄酒奠定坚实的根基。
这方蕴藏着独特而丰饶微生物群落的生命宝库,正是会稽山名酒基因的不竭源泉。它不仅孕育了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的荣耀琼浆,更奠定了1952年全国首届评酒会上荣膺“八大名酒”的卓越品质。走过近三个世纪的风雨,会稽山名酒基因的延续与传承,便在这酒药代代相续的生命接力中得以实现,连绵不绝,周而复始。每一代酿酒人亲手接种的酒药,都承载着岁月的精粹与匠心的温度,将这名酒基因的密码,源源不断地注入琥珀色的玉液之中,铸就穿越时空的味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