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为亮剑咨询董事长 牛恩坤
为什么大家对“禁酒令”关注程度如此之高?
主要是社交媒体助推,对于社会热点,媒体都会集中蹭流量,流量一旦汇集,就会把一个“点”炒得过热。
那么,白酒对政务消费的依赖到底有多大?事实上,通过13年的调整,占比已经从“限制三公消费”前的80%降到了现在的10%以下。这个占比虽然不大,在不同社会模式下,带来的影响不一样。比如在江浙一带,这个数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北方四省,带来的影响明显就很大,因为在熟人社会的北方市场,政务依然有带动商务、社会精英以及向大众蔓延的特征,但是政务消费影响逐渐在走弱是事实,带来的消费连锁反应依然不可小觑。
01 从增量、存量到缩量时代
白酒进入用户主导型市场
从增量、存量,到缩量,白酒目前真正进入缩量时代。
数据显示,2012年的时候,人均年饮用量将近1L;从2024年来看,下降了将近60%。同时,白酒发展的底层逻辑也在发生改变,过去支撑白酒高速增长的三大因素:人口上行、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扩张,分别带来了人均饮用量、政商务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后能够大规模消费的三方面强劲需求,而现在人口增长进入下行周期,经济下行,白酒行业进入严重过剩阶段。
所以我们分析得出第一个结论:未来,将会是一个用户主导型的白酒市场。
我们进一步来分析,就会发现,白酒市场的总量开始过剩,但人均客单价仍然“不高”。
一方面,从人均饮用量来看,虽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人均客单价在100元上下,同时女性用户在增多。在某些场景、某类群体以及价位提升上,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所以人均客单价的扩张,是未来白酒的需求驱动力。
另一方面,从00后和9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来看,他们依然遭遇了健康意识、社交轻简以及经济收入受限。从代际切换去看,他们一旦走向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这部分群体也有改善需求的空间。
所以我们能得出第二个结论:“改善性消费”会是未来白酒最核心的需求。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未来五年,改善更新需求将占到白酒总需求的30%,成为最大的需求来源。上述数据的口径,不同专家的研究各有不同,但总体趋势是没问题的。
02 白酒发展新模式
中国白酒总体上已经基本是供需平衡,总量上开始过剩,人均客单价依然不高,改善型消费会是未来的核心需求。
既然白酒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改变,建立在逻辑之上的营销模式自然也必须要改变。
过去为了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白酒营销是厂家或者经销商建立的一套“模式”。通过高杠杆、高流转的开发模式,快速形成了巨量的白酒产能,但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而未来的白酒市场,将由需求来主导,那么这套“供需平衡”显然就不适配了。
于是,从去年开始,白酒行业形成了业界共识:进入了缩量时代,都在探索适应缩量时代的“白酒发展新模式”。
这标志着酒市“厂商主导阶段”结束,而“改革阶段”来临,要用营销变革的方法,来解决白酒行业发展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白酒发展新模式”呢?
第一,营销模式迭代。建立bC一体化”双轨制,一方面赋能b端解决存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服务C端解决增量问题。
第二,产品审美升级。大力推行“美酒”,产品美、喝得美、场景美、用户美的四美运动,激发消费欲望,创造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第三,运营模式变革。过去靠网络数量做规模,现在要和网络的用户数量绑定,而今后的供应量,则是锚定用户数量,也就是“厂、店、用户”联动机制,需求量大的群体,才有增量的资格,管理用户的饮酒习惯和饮酒周期,这其实就是在推动运营从“以店为主”向“以用户为主”转型。
第四,经销模式迭代。原来以经销商为主的代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转向以店为主的运营模式。原来是协同经销商运营门店,现在要下沉到赋能门店来运营用户,缩量所带来的竞争门槛在提高,导致没有竞争力的门店会被逐步出清。用户不再是门店的私域资源,运营用户才是门店的竞争门槛。
第五,用户消费变化。这导致产品功能发生转移,原来是消费产品为主,现在是“人、货、场”为主的场景消费;原来是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来做精准匹配,现在是随机性的场景消费。这必然会倒逼从业人员的专业度提升,这种自下而上的变化,逼迫厂、商、店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来是售卖为主,现在是服务为主。因此很多企业都在布局体验店,就是为应对用户消费变化。
总结起来,这套白酒发展新模式的核心就是:主导权已经向用户移交。
之前白酒过于金融化、渠道化,导致部分刚需群体被挤出;现在要通过bC一体化双轨制来把主导权给到大众群体。换句话说,白酒行业要更强调社会情绪和普通大众,而不是金融性和盈利性。
之前,以企业为主体地位,导致白酒产品库存过剩,现在要通过“厂、店、用户”,把资源下沉到有用户的门店,给用户提供场景服务。这既在加速用户主导权的进程,也是在推动各个门店从卖产品到运营用户的转变,厂商运营的核心要从“卖给门店”到“协同门店运营用户”。
而酒企的高杠杆、压销量等现象,造成了渠道的不稳定,现在则是要从运营用户、数字化手段等,把资源分配到更有实力的门店,加快出清落后酒企,同时化解高库存导致的乱价难题、消费不振、市场信心等问题。
03 白酒行业进入“慢时代”
概括起来,白酒行业进入了“慢时代”。如果说过去的白酒行业是“高增长、高杠杆、高流转”的“年轻小伙子”,那么未来的白酒市场将更像一个“中年人”——步伐放缓、注重质量、追求稳健。这种“慢时代”的特征,不仅体现在运营节奏上,更贯穿在市场逻辑、政策导向和消费者行为的全方位转变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经销商、门店以及用户的节奏都会“慢下来”,市场变得更加理性。
对于酒企来说,将从“快流转”到“慢工出细活”。过去酒企的核心竞争力是“速度”,产品快速入市、经销商打款、再运营门店,用杠杆撬动规模。
但在消费脆弱、渠道挤压等新环境下,酒企必须沉淀更多资金,培育用户之后才能健康成长,现金流周期大幅拉长。资金实力弱的企业难以承受当下销售的资金压力,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酒企通过兼并收购或轻资产运营,比如运营托管、创新用户模式等来寻找增量。
因此,酒企的产品力会成为胜负关键。在总量过剩的背景下,酒企必须靠高品质取胜,提升审美设计、原料标准、场景服务等,“好酒”将成为关键。
对于市场来说,白酒将从过去的“金融属性”更多地转为“消费属性”,白酒会变成一个正常的“普通消费品”。过去用户“抢茅台”是因为有利可图,边消费、边投资占主导;未来白酒消费回归社交本质、回归消费品本质,市场分化会继续加剧。
未来核心终端优质用户更加稀缺,优质用户更愿意选择头部品牌,因为头部品牌模式更加接近“厂、店、用户一体化”,优质品牌仍然是社交首选。而非核心品牌将面临长期调整,尤其三、四线品牌,经销商库存高、用户流出明显,价格很难稳定,更不用说涨价了。
对于一线销售来说,以前是“刺激需求”,未来则更多地要“精准匹配”。
一方面,酒企各种政策会从短期促销转向长效机制,更注重渠道和用户结构性平衡,从需求侧来引导用户参与;另一方面也会通过保障门店、改造经销商、跨界合作等模式创造业绩,未来主要消费可能来自于社会大众的日常消费,年轻消费群体通过社群、场景,解决消费欲望,培育市场则聚焦改善需求。
除此之外,对于白酒从业者来说,心态上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一是培育周期拉长,原来纯靠产品性价比或者品牌力,给用户洗脑式的营销手段失效了。
二是改善需求主导,换酒群体更关注实用、社交、场景配套等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交易关系。
综合来看,通过这次禁酒,不是“重启旧游戏”,而是“启动新秩序”。白酒市场未来的机会,不再是整体性的,而在部分结构性调整的红利。因此,在这个缩量新时代,不能在短期影响里徘徊,而是看到长期发展的未来。